思想学习园林
当前位置: yl23455永利官网 >> 学生园地 >> 思想学习园林 >> 正文

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

日期:2023-06-23 作者:永利官网 点击数: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理想信念不仅关涉自身成长发展,更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明确要求。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蕴含的真理原则、初心目标和斗争动力充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场域、方法思路与具体路径,对于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内涵、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时代意涵

  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也是赓续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力量。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其一,让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密钥,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激励后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自觉投身到弘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伟大实践当中,引导大学生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自觉肩负起历史与时代赋予自身的神圣使命。

  其二,有助于大学生们始终保持坚韧的心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从表现形式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的系统体现。从思想内核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体现了爱国爱党、坚持理想信念、服务人民、敢于斗争、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独立自主、创新创业等社会意识和价值理念。

  作为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面临着信仰缺失的风险。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有助于让大学生在传承与感悟党的百年精神谱系中汲取信仰信念的力量,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激励前行的灯塔。

  其三,为大学生们树立学习榜样,指明奋斗的方向,从而更好赓续百年大党创造的“两大奇迹”。我们党的每一段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每一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奋斗终身的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社会主义高校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一方面,能起到目标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指明育人实践思路、构筑育人实践方法,从而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但是,受国内外、网络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思想波动性大,理想信念方面的表现可谓良莠不齐,研判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通过前期对部分高校的走访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大而化之、吸引力不强,针对性和亲和力不足。百年大党精神谱系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然而,当前在对百年大党精神谱系内在逻辑、系统结构、发展主线的解读中,存在着为了“讲准”而照本宣科的现象,机械、僵硬地阐释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还不能够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种为了融入而融入的教学方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授课效果显然不佳。

  第二,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不够丰富、学生参与度偏低。当前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缺乏创新,仍然是以思政课教师为教育主体,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要求,学生只是通过被动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三,理想信念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一直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育内容也显得空洞而抽象,不被学生接受认同,使得大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内容未得到实际运用,不能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导致认知和实践严重脱节。

  三、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路径探究

  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必须充分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价值内核。

  其一,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主阵地作用。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接触、了解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主要阵地,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思政课备课环节应该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系统研究、关联研究、比较研究、地方研究,继续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解读诠释;其次,思政课在授课环节讲清楚精神谱系的基本构成、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驳斥歪曲党的历史、亵渎英雄、贬低经典的错误观点,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再者,思政课在授课方式上应该突破传单一、传统的授课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的同时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二,善用“大思政课”,整合力量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育人体系。让大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方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只靠思政课,而是需要课程内外、学校内外、网上网下有机结合,尤其不能忽视非课堂环境下的其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一是统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配合、互相验证;二是优化校园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积极进取、协同创新、奋发向上的育人氛围;三是开展系列主题讲座,邀请文化名人、党史专家、道德模范、行业楷模、优秀学长等先进典型进行问谈讲座,在对话交谈中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其三,重视运用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手段,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教育数字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变革新路径,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第一,积极开展线上交互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教育形式,呈现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百年大党的奋斗历程;第二,通过数字化手段突出的情境性、具象性、感染性等特征,提升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第三,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全媒体传播平台和工具,以更多的“云参观”“云讲解”方式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回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历史发展,激活其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元素。

  其四,注重知行合一,实践养成打造“行走的课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只是在理论阶段的学习,还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得以体现。应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体悟课堂教学无法给予的生动内容,感受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在社会大熔炉中增长才干、坚定信仰,厚植家国情怀。可以与博物馆、文化馆进行合作,组织学生们参观学习,在寒暑假开展红色革命的路线实地调研活动,也可以开展志愿者服务,让学生们在志愿者服务中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精神,达到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虽离开课堂,但并非脱离课堂的效果。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题一般项目“数字资源服务下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永利官网周芸帆

2023.6.20